利昂醫療的總工程師看到很多醫療行業覆蓋越來越大,想想大致兩個原因。
1、 經濟性:貴重、復雜的醫療設備(內窺鏡攝像機、懸吊DR等)、人才、一些特殊的診療技術是資源。把資源集中起來使用是效率的方式。
2、 業務溝通:由于現在基礎是各個業務環節的信息交換,護理、醫療、醫技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多,手段也要求高時效性,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所以設計者們也盡量減少“動線”的距離。
互聯網、移動醫療、物聯網等代表的信息技術力量和鼓勵第三方服務、醫生多點執業、分級診療、商業醫保等醫改政策力量顛覆。
信息技術在顛覆傳統模式。
掛號網已經把診前預約、掛號的功能剝離出。
政策也在摧毀傳統的模式。
原來緊耦合的執業模式變成多對多的雙向選擇。隨著第三方質控、認證力量的崛起。在市場放開后,第三方檢驗、檢查機構、物業管理、等等非核心功能都可能變成決策者的可選項,而在競爭壓力下,院長們不得不反復掂量外包的性價比、質量與自建的成本效益。明顯的例子,醫藥分開后,藥房占地方、占人員編制又不產生效益變得很不劃算。不再是等你來看病、做越多檢查越好,而是盡量讓你不得病,減少不必要的檢查。
未來醫療服務模式是什么樣的?
在信息技術和醫改政策的雙重力量下,傳統診療模式在被顛覆,那么,未來的業務模式會是什么樣子?什么人能夠幸存下來?
未來醫療服務模式將有兩個特點:分布式和數據化。未來的醫療服務將是分布式的。
未來的醫療服務也是數據化的。患者在隨時隨地產生大量的數據,醫生的診斷更加基于循證醫學和用數字說話,而非依賴個人經驗。甚至像沃森的應用可能逐步代替醫生在診斷過程的角色,讓醫護人員有更多精力花在面對面的診療工作上。
能夠在這個顛覆過程中幸存下來并借用變革過程獲得發展機遇的選擇了正確戰略。先是開放式戰略。
其次,是重視信息化建設。未來的業務基礎是信息交換,核心是診療服務能力。在這種環境下能夠實現萬物互聯的能力、實現數據收集、處理、分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