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靜脈輸液的注意事項

不僅是內窺鏡攝像機這樣的設備,還有小到靜脈輸液我們也要關注,靜脈輸液是護士在日常工作中基本護理操作,靜脈輸液后針眼周圍的局部組織經常會出現淤青的現象,這種情況會為患者帶來不必要的痛苦,也會為護士在再次給患者靜脈穿刺帶來難度。

每天都會有不同的病人向護士述說著打完針的苦楚:打針本來就疼,好不容易拔了針,又青了!作為一名護理人員,應該也為這樣的事頭疼不已吧!那怎樣才能減輕穿刺后的淤青呢?

一、淤青的形成因素

1、在臨床中,靜脈穿刺拔針時,應注意按壓的部位。

利昂醫療的總工程師表示通常靜脈穿刺共有兩個“針眼”,一個是穿過皮膚的針眼,看得見;另一個是穿過血管壁的針眼,看不見。我們在臨床進行穿刺時,一般都是在針頭進皮膚后再將針頭沿著血管進一段再進入血管,兩個“針眼”之間有一定距離,如果按壓皮膚的“針眼”而不按壓血管上的“針眼”,則血液仍會從血管壁這個“針眼”流入皮下,形成淤血。

2、由于打點滴時針刺破了血管,或者多次在一個地方進針,有可能會造成血液外流,在組織里淤積。

3、針頭拔出后按壓的時間:按壓針眼的時間與發生皮下淤血有著密切的關系。正常人一般出血時間是1~3分鐘,凝血時間為2~8分鐘,所以,在臨床工作中,拔針后按壓針眼的時間至少要3分鐘,有凝血機制障礙者,更要延長按壓時間。

4、老年病人由于長期輸液血管脆性大,容易滲血造成淤青。

5、有些病人在拔針后過度緊張按壓過重。

二、注意事項

患者輸液完畢,為患者拔針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拔針時先揭下輸液敷帖。

一般是留下有脫脂棉的一條敷帖按壓拔針部位,應該是揭開這條敷帖后迅速拔出針頭,在針頭拔出皮膚的那一刻進行按壓,不可先按壓再拔針,如果邊按壓邊拔針會導致患者很強的疼痛感。

按壓時手指應沿血管走向方向平行豎按,或者是幾個指頭并攏同時按在穿刺部位整段血管上。這是因為在靜脈穿刺的時候一般皮膚上的針眼和血管上的針眼并不在同一部位,如果只是單純的按壓住皮膚上的針眼只能避免皮膚上針眼出血,但血管上的針眼還有可能出血,容易導致患者穿刺部位皮下出血,引起局部皮膚青紫脹。

2、按壓的時候力度不宜過重。

這一點作為護士都能掌握得比較好。但在臨床上,一般護士工作比較忙,很多的患者都會認為拔針按壓這樣的事情很簡單。

3、靜脈輸液完畢時,拔針時不關閉輸液夾,操作者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針尾下方3厘米處軟管并捏緊并迅速拔出,左手拇指在拔針的瞬間按住穿刺點,然后用手掌大魚際肌壓迫穿刺點,按壓時間在3~5分鐘。

4、囑患者在靜脈拔針后局部暫勿用力,10分鐘內手勿下垂、抓拿物品、緊握拳頭,防止再出血。因為止血后,血管壁需要一定的時間,過程中如果肢體用力過早,血液會經損傷的血管溢出,發生皮下淤血而引起皮膚淤青。

關于在全國推開“證照分離”改革的通知

利昂醫療了解到國務院日前印發《關于在全國推開“證照分離”改革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通知》指出,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部署,緊緊圍繞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落實“證照分離”改革要求,進一步厘清政府與市場關系,改革審批方式,精簡涉企證照,加強事中事后綜合監管,創新政府管理方式,進一步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市場準入環境,充分釋放市場,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從2018年11月10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對106項涉企行政審批事項,分別按照直接取消審批、審批改為備案、實行告知承諾、優化準入服務等四種方式,實施“證照分離”改革。

《通知》明確了改革的內容。一是明確改革方式。納入“證照分離”改革范圍的涉企行政審批事項中,取消審批的有因私出入境中介機構資格認定等2項,市場主體辦理營業執照后即可開展相關經營活動;改為備案的有進口非特殊用途化妝品行政許可1項,市場主體報送備案材料后即可開展相關經營活動;實行告知承諾的有電影放映單位設立審批等19項,有關部門對申請人承諾符合審批條件并提交有關材料的,當場辦理審批;優化準入服務的有外商投資旅行社業務經營許可等80余項,針對市場主體關心的痛點難點問題,精簡審批材料,提高登記審批效率。二是統籌推進“證照分離”和“多證合一”改革。區分“證”、“照”功能,讓更多市場主體持照即可經營,著力解決“準入不準營”問題,實現市場主體“一照一碼走天下”。三是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建立以信息歸集共享為基礎、以信息公示為手段、以信用監管為核心的新型監管制度。貫徹“誰審批、誰監管,誰主管、誰監管”原則,避免出現監管真空。推進對創新設備,例如內窺鏡攝像機的監管和扶持。構建全國統一的“雙隨機”抽查工作機制和制度規范,探索建立監管履職標準。四是要推進信息歸集共享。進一步完善全國和省級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在更大范圍、實現市場主體基礎信息、相關信用信息、違法違規信息歸集共享和業務協同。

百分之80以上的肝癌患者死于肝衰竭,那么到底什么是肝衰竭?

患了肝癌讓我們感覺可怕,利昂醫療表示實際上更可怕的是肝衰竭,而且百分之80以上的肝癌患者死于肝衰竭。那么到底什么是肝衰竭?

肝衰竭究竟是什么?。?/p>

肝衰竭(重癥肝炎)是多種因素引起的嚴重肝臟損害,導致肝臟合成、排泄和生物轉化等功能發生嚴重障礙或失代償,出現以凝血機制障礙和黃疸、肝性腦病、腹水等為主要表現的一組臨床癥候群,預后較差。

肝臟為什么會出現衰竭?

1、藥或毒物
大多發生于年齡在40歲以上者,可通過直接肝毒性和間接肝毒性兩種模式損害肝臟。藥性肝損害在出現首見癥狀后如繼續用藥,則發生AHF的危險性明顯增加。

2、妊娠
妊娠偶可引起AHF,在妊娠者中的發病率為百分之0.008,多見于妊娠后期3個月,平均發生于妊娠第36周,初產婦占百分之48,半數病例有先兆子癇或子癇的臨床表現,百分之14為攣生妊娠婦女,發病原因尚未明確。

3、遺傳代謝障礙病
包括半乳糖血癥、果糖失耐受、酪氨酸血癥、Reye綜合征、肝豆狀核變性、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癥等,它們所致的AHF絕大多數發生于嬰幼兒(1歲)。

4、隱源性
約占總病例數的百分之10~百分之20,這些不明原因的AHF,很可能存在有尚未被發現的、潛在病原學因子。

肝衰竭有什么表現?我們如何判斷

1、急性肝衰竭
急性起病,2周內出現Ⅱ度及以上肝性腦病(按Ⅳ度分類法劃分)并有以下表現者:①乏力,并有明顯厭食、腹脹、惡心、嘔吐等嚴重消化道癥狀。②短期內黃疸進行性加深。③出血傾向明顯且排除其他原因。④肝臟進行性縮小。

2、亞急性肝衰竭
起病較急,15d~26周出現以下表現者:①乏力,有明顯的消化道癥狀。②黃疸迅速加深,血清總膽紅素大于正常值上限10倍或每日上升≥17.1μmol/L。③凝血酶原時間明顯延長并排除其他原因者。

3、慢加急性(亞急性)肝衰竭
在慢性肝病基礎上,短期內發生急性肝功能失代償的主要臨床表現。

4、慢性肝衰竭
在肝硬化基礎上,肝功能進行性減退和失代償。診斷要點為:①有腹水或其他門靜脈高壓表現。②可有肝性腦病。③血清總膽紅素升高,白蛋白明顯降低。④有凝血功能障礙。

及早發現及早診斷,利用內窺鏡攝像機發現問題,讓您遠離病痛!

膽囊炎是膽囊的常見病

膽囊炎是膽囊的常見病,通常表現為口苦、惡心、發熱和肚子痛等癥狀。想要預防膽囊炎,利昂醫療的總工程師表示先是要先了解膽囊炎,膽囊炎的高發人群有哪些?

1、肥胖

高膽固醇和高脂肪飲食的攝入,導致肥胖者血液中和膽汁中的膽固醇含量也明顯高,使膽固醇處于過飽和狀態。因此膽固醇容易析出、沉淀、形成結石。

2、女性

據統計,女性比男性發病率高3—4倍。很多女性不喜歡外出運動,活動量小,常有靜坐習慣。這就使得膽囊收縮力下降,膽道開口處的括約肌功能失調,膽囊排空延緩、膽汁淤滯,更加易于繁殖。再者由于女性體內的作用,中年后的女性較男性更易發胖,血液及膽汁中膽固醇含量高。

3、多次生育

婦女妊娠以后,體內各種代謝都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為懷孕、分娩和哺乳做好準備,母體內膽固醇含量明顯升高,脂肪合成快。這當然給胎兒帶來了好處,但也相應地造成了一個潛在的危險因素,即膽固醇高引起膽石癥。

4、年紀漸長

人過40歲就逐漸走向衰老,機體出現較大的變化,這種時候就要定期體檢,有不適要去診斷,利用內窺鏡攝像機找到不適的原因,如體力活動減少,休息時間增加。脂肪代謝合成,人體開始發胖,膽囊功能減弱,膽道蠕動減少,膽汁滯留。這些眾多的因素綜合在一起,就容易誘發膽囊炎和膽石癥。

對醫療領域的創新提出了3點建議

醫療器械是現代醫學發展的動力,也是支撐醫療衛生保健事業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醫療行業已成為世界發展快的產業之一,創新產品也不斷的涌現,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競爭的焦點領域和衡量一個國家科技進步的重要標志。

結合多年的工作實踐,利昂醫療的總工程師對醫療領域的創新提出了3點建議。

1、做好示范應用。這種示范就是把用戶(即醫療機構)和制造商(即生產企業)做一個結合,協會過去也通過產學結合促協調交流,推動產業發展,形成示范應用、臨床評價、技術創新和輔助推廣的循環。

2、醫療器械的創新要從4個方位入手:一是要從醫生需求的入手,了解臨床的需求;二是要從病人家屬的需求入手,特別是多發病、疑難病,跟他們座談交流,尋求創新的方向和突破點;三是從進口醫療器械入手,尋找替代的機會,加強內窺鏡攝像機等創新設備的發展;四是與科研機構和高校合作。

3、要加強醫、研、企的協同。“醫”就是醫療機構,“研”就是研發單位,“企”就是企業。重要的是要發揮醫生這個非常關鍵的生產力的作用,因為醫生既了解患者的需求,又熟悉醫療技術,也是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樞紐。有很多醫生也有技術發明,通過他們進行轉化也是比較根本的創新。

老人總是關節疼痛是怎么回事?

常言道,“人老腿先老,腿老在關節”,老年人或多或少都有關節疼痛的癥狀。要知道關節疼痛不僅僅影響老人的出行問題,而且對老人的身體健康也是造成了相當大的影響,因此老人要多加注意關節的保養。生活中很多老人總是出現關節疼痛是怎么回事呢?老人關節疼痛是怎么辦呢?利昂醫療的總工程師為您解答。

老人總是關節疼痛是怎么回事?

1、骨刺

骨刺型膝關節疼痛,關節因種種原因造成軟骨的磨損、破壞,并促成骨頭本身的修補、硬化與增生,形成骨刺,這是引起膝關節疼痛的重要方面。如果遇到關節疼痛這種情況,首先要做到盡可能地保暖,可以采用一些熱敷的辦法。其次就是降低患者的運動量,讓疼痛的關節適當的休息。

2、關節滑膜炎

由于外傷或過度勞損等因素損傷關節滑膜后會產生大量積液,使關節內壓力增高,導致關節疼痛、腫脹、壓痛,并有摩擦發澀的聲響。

3、軟骨損傷

主要是膝關節的半月板損傷,當膝關節微屈時,如果突然過度內旋伸膝或外旋伸膝(例如踢足球運動中,彎小腿轉身踢球的動作),就有可能引起半月板撕裂。半月板損傷會有明顯的膝部撕裂感,隨即關節疼痛、活動受限、走路跛行、關節活動時有彈響。

4、關節炎

老年人膝蓋疼一般常見的關節炎,由于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反應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等等關節炎癥都會有關節疼痛的表現。尤其在秋天,冷暖交替之際,低溫或巨大的溫差會導致肌肉和血管收縮,引起關節疼痛。

5、骨質疏松

由骨質疏松引起的骨關節疼痛多發生在胸椎和腰椎關節。這是因為人們在患了骨質疏松以后,其胸椎和腰椎的骨小梁會發生萎縮,導致椎體和椎關節變形,從而引起疼痛。這種疼痛可向腰背部的肌肉擴散。

老人關節疼痛怎么辦?

1、為關節“減負”

肥胖者患雙膝關節炎的危險性比正常體重者高18倍,但只要保持正常的體重的話,就可以將關節炎的發病率降低很多。因此在平時的的生活中,須要注意控制體重,對于一些含脂肪含量較高的食物應該盡量少攝取。

2、注意勞逸結合

3、保持正常的心理狀態

有一些患者是由于精神受刺激,過度悲傷,心情壓抑等而誘發本病的。而在患了本病之后,情緒的波動又往往使病情加重。

4、適量運動

5、及時去檢查,現在的內窺鏡攝像機技術已經很發達了,及早檢查及早診斷。

胃內異物在臨床上很常見

內窺鏡攝像機是一種常用的醫療器械,現在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可直接窺視有關部位的變化也可以通過微型攝像機傳送并記錄高分辨率色彩圖像,以便臨床醫生進行病情分析,確定合理的方案。利用內窺鏡還可以進行手術以及采取活組織進行病理檢查等。

內窺鏡技術在醫學臨床上剛剛起步,主要的診斷集中在消化道病方面。食道、胃、十二指腸及大腸疾患在消化道系統病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利用胃腸內窺鏡進行診斷及實施一些手術,近年來已經越來越多地開展起來。

醫用內窺鏡在醫學診斷方面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熟練的運用內窺鏡技術可以提高臨床病的診斷率和效果;手術可以大大降低對機體的損傷,加速患病的康復;用內窺鏡取食道異物操作簡單直觀,對機體基本無損傷,成功率高,術后恢復時間短,預后良好,是食道異物方法。

酒精毫無疑問是人類健康的一大威脅

如今吹噓舉杯有益的文章數不勝數,但其真實性有待證實?!耙惶煲槐?,活到九十九”,喜歡飲酒的人大都會這樣說。人們似乎十分熱衷于尋找酒精益于健康的證據。有很多人認為,只要控制攝入量,酒精會對人體大有裨益。然而事實并非如此,這種說法多半對半錯。

近600項實驗數據,證明了飲酒的多種危害;研究者們表示,飲酒或許有少數益處,但這不足以彌補其誘發的癌癥、身體損傷等造成的危害,常飲酒的人要注意體檢,及時內窺鏡攝像機發現,早診斷。

研究表明,全球每年因飲用含有酒精的飲料而導致的死亡人數高達280萬。啤酒、葡萄酒以及其他酒類飲料中含有的化學成分與死因關系很大,在15歲至49歲的死者群體中有百分之十的案例與這些化學成分有極強的相關性。事實上,酒精正是該年齡段群體中大的死亡誘因。對于50歲以上的群體,與酒精相關的主要死因則是癌癥。

結論十分明了,酒精毫無疑問是人類健康的一大威脅。解決方法也很簡單,提高酒水稅收,減少兒童與酒水接觸的機會等。

南京利昂醫療的總工程師發現,多年來世界幾大酒類廠商都競相以“適量飲酒有益健康”為賣點,大肆銷售昂貴的酒水飲料,人為賦予這些酒水飲料有益健康的功效。然而,這些營銷手段都未提及酒精對人體的危害,而且人們的集體意識中也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每周150分鐘中等強度或75分鐘高強度身體活動

“全球約超過四分之一(約14億)成年人缺乏鍛煉!”這是世衛組織近期發布的一項研究數據。而鍛煉不足將導致心血管病、糖尿病、癡呆癥、肥胖癥以及一些癌癥的病風險增加,發現了自己身體的不適也一定要去診斷,現在的內窺鏡攝像機已經很普及了。同樣,也鼓勵人們多步行或騎自行車出行,并積極參加體育和娛樂活動。

根據《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的要求,到2020年,群眾體育健身意識普遍增強,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明顯增加,每周參加1次及以上體育鍛煉的人數達到7億,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達到4.35億,群眾身體素質穩步增強。

別再說自己“沒時間”、“沒興趣”、“太累”,從現在開始,積極健身防病,加入鍛煉一族。怎樣健身才靠譜?哪種項目更適合?如何制訂健身計劃?在全民健身成為風尚,科學健身需求日益增長之時,南京利昂醫療的總工程師準備了一份科學健身攻略,快來測測你的鍛煉足夠了嗎?

每周150分鐘中等強度或75分鐘高強度身體活動。

目前,世衛組織的建議是,人們每周至少從事150分鐘的中等強度身體活動(如快走、慢跑、慢的游泳、娛樂性的打球等),或75分鐘的高強度身體活動(如快步、越野滑雪、比賽性質的打球等),低于這個標準的即被認為是身體活動不足。

這150分鐘應該如何科學分配呢?先別被數字愁到!150分鐘可以分配到每天運動30分鐘,這30分鐘可以連續進行,也可以分段進行,但是每次不能少于10分鐘。

其中,有氧運動以每周3-5次為宜,如步行、慢跑、騎車、游泳等;力量練習以每周3次或隔天一次為宜,如俯臥撐、仰臥起坐等;柔韌練習可以每天都做。運動也要注意“搭配”,好的運動強度,以每次運動后略微有點累為宜。

上班族容易出現頸肩腰背痛,徐凱提醒,要注意多做拉伸,多提高腰背部的肌肉力量,平時每坐1小時起來活動一下。上班族也可以試試八段錦一類的傳統運動,只需要1㎡的地方就足夠,在工位間、家中等隨時都可以鍛煉。

運動不是為了運動,而是為了健康。保證睡眠和營養的基礎上鍛煉,效率會高。

我們也看到,有的人明明工作很累了,還要去運動,殊不知會適得其反。因此,運動也要適度,并且講究科學。尤其是老年人群,身體體能在下降,更要量力而行,循序漸進。

單純腰部疼痛有可能是局部骨關節或軟組織炎癥,可一旦腿麻,那就說明是神經周圍出現了問題

腰部酸痛,利昂醫療的總工程師發現大家往往并不在意,而當腿開始不知不覺麻木、沒勁兒時,就有些慌張了。到就診時患者也會發現,相比于那些單純腰部疼痛者,伴有腿麻的患者受到的重視更多。這是為什么呢?

大腦通過脊髓神經將它的命令發出去。脊髓神經非常脆弱,有時坐姿不好,出現腿腳或是手臂麻木,就是神經受壓缺血不能正常工作的表現。脊髓在人體內由脊柱來保護,而下肢的運動感覺神經,大多是由腰骶段神經根發出。若腰椎和骶椎的骨性結構或軟組織結構有問題(如腰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影響到了神經根,就會出現神經缺血,導致腰部疼痛、下肢麻木、無力等失神經改變,甚至會影響大小便。

簡單的說,單純腰部疼痛有可能是局部骨關節或軟組織炎癥,可一旦腿麻,那就說明是神經周圍出現了問題,就該進行CT或核磁共振檢查,早期發現,內窺鏡攝像機可以解決。如果確診是神經受壓缺血,就需要避免牽拉,適當減少活動、搬運重物,注意彎腰的速度及下蹲的姿勢。在站立或從事體力勞動時佩戴腰圍,臥位或短期活動時摘掉,以免造成腰背部肌肉退化。在臥位或坐位休息時,要注意將髖部保持略微屈曲,將膝蓋墊高,避免牽拉神經,以減少麻木并促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