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內窺鏡攝像系統的構造是什么?
電子內窺鏡攝像系統構造與纖維內鏡構造基本相同,簡單可理解為用 CCD 代替了導像束,很多功能是纖維內鏡不能企及的。整套電子內鏡包括:冷光源、圖像處理中心、監視器、電子胃腸鏡、推車組成。電子鏡圖像清晰,便于觀察,國內大中型醫院內鏡室配置。纖維胃腸鏡配以電視系統也可以通過監視器觀察,比電子鏡圖像質量要差很多,主要為中小型醫院使用。

電子內窺鏡攝像系統使用時將內窺鏡導入預檢查的器官,可直接窺視有關部位的變化。圖像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內窺鏡的使用效果,也標志著內窺鏡技術的發展水平。
早期的內窺鏡被應用于直腸檢查。醫生在病人的肛門內插入一根硬管,借助于蠟燭的光亮,觀察直腸的病變。這種方法所能獲得的診斷資料有限,病人不但很痛苦,而且由于器械很硬,造成穿孔的危險很大。盡管有這些缺點,內窺鏡檢查一直在繼續應用與發展,并逐漸設計出很多不同用途與不同類型的內窺鏡攝像系統器械。
電子內窺鏡攝像系統工作原理為:光源發出的光通過傳光束(光纖),經內窺鏡主體,傳遞到人體內部,照亮人體內腔組織需要檢查部分,物鏡將待檢查部分成像在面陣CCD上,由CCD驅動電路控制CCD采集圖像,輸出標準視頻信號。調節機構用于調節內窺鏡前端的觀察角度,可上下調節、左右調節和旋轉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