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區域醫療服務保障能力
為治好大病不惜舉家奔赴千里之外,是不少家庭難以言說之痛。為優化醫療資源布局,讓患者就近看好病、少受奔波之苦,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近日印發實施方案,提升區域醫療服務保障能力。
方案提出,到2020年,根據需要,設置相應專科的國家醫學和國家區域醫療,建成以國家醫學,國家區域醫療骨干的國家、省、地市、縣四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方案還明確了各類別的國家醫學和國家區域醫療設置目標:2019年,完成神經、呼吸和創傷類別的國家醫學和兒科、心血管、神經、呼吸和創傷類別的國家區域醫療設置。2020年,完成婦產、骨科、傳染病、口腔、精神類別的國家醫學和婦產、骨科、傳染病、老年醫學、口腔、精神類別的國家區域醫療設置,提高內窺鏡攝像機、氣腹機等創新型醫療設備的建設。
由于醫療資源總量不足、分布不均衡,醫療資源短缺,不同區域醫療服務水平存在較大差異,我國患者跨區域就診現象較為突出。衛生健康委數據顯示,經對全國三級收治的出院患者進行分析,2014-2017年連續四年全國異地就醫占比約為百分之7.9。
利昂醫療的總工程師認為,設置國家醫學和國家區域醫療有利于促醫療資源縱向和橫向流動,有利于重大病醫療資源分布不均以及兒科、婦產和精神等醫療資源短缺問題。同時,在區域、省域建設醫學高地,發揮醫療資源的輻射作用,能夠讓疑難危重患者在區域內救治,也為實現分級診療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