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對創新的規則和合理的回報環境有著更深的訴求

放眼過往,從歷次的規劃,到七大戰略新興產業,再到《中國制造2025》,但凡歷次對制造業出臺重大扶持規劃,醫藥行業從未缺席,并一再被寄予厚望。

不可否認,中國醫藥行業創新能力的快速提升過程中,政府資金的投入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不過,對整個行業的創新提升來說,期待政府出臺重要的舉措恐怕未必就是錢,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政府的資金投入能起到的作用其實有限。

利昂醫療表示醫藥創新離不開政府的努力,這一點毋庸置疑,然而,政府該推動的到底是什么?可能還不是資金投入,而是為資本投入創造回報的環境。

為資本投入創造回報的環境。

當今的中國產業環境并不缺乏資本,尤其對于醫藥行業,大筆的資金愿意進入,也催生了諸如內窺鏡攝像機等創新設備。

公眾對健康的需求,是資本進入醫藥行業并獲得回報的信念。盡管如此,從投入到回報依然面臨較大不確定性——這就是產業環境的不完善。各自為政乃至唯低價招標、地方保護、以往冗長的審評審批等,都增加了醫藥不確定性。無論是企業或是資本,莫不頭疼于此。

事實上,企業的期望是政府能夠制定好的規則,使企業的投資能夠獲得應有的回報。

只要規則確立,回報的環境明確,資本就能自行解決投入的問題。政府的核心產業規劃舉措,應是用規則來撬動資本,推動產業前進方向。

說到底,企業對創新的規則和合理的回報環境有著更深的訴求。

類似扶持資金“撒胡椒面”這樣普天同慶的利好,從來都不是利好,唯有嚴格規范管理、能促優勝劣汰的政策舉措,才是行業的福音。

創新成果從來都不是規劃出來的,政府可以在大方向上有所指引,但如果要開發多少個創新藥,那就是計劃經濟的思路了。在資本充裕、萬眾渴望創新的今天,政府應該多思考產業規則可以如何指引,產業環境如何完善,扮演好“裁判員”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