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窺鏡攝像機醫療器械的技術如何?

內窺鏡攝像機醫療器械是臨床醫學與近年來迅速發展的生物工程、光學、精密制造、圖像處理、材料、光機電信息等高科技學科的有機結合體。在內窺鏡微創醫療器械的操作過程中,醫務人員利用內窺鏡經人體自然腔道或細小手術切口進入人體,借助冷光源的高亮度照射,通過成像系統對體內器官進行臨床診斷,并利用微創手術器械進行微創。

內窺鏡攝像機


以現代內窺鏡系統為核心的微創技術已推廣到耳鼻喉科、腹部外科、泌尿外科、肛腸科、骨外科、胸腔心血管外科、神經外科、婦科等多個科室,從簡單的腹腔鏡下息肉摘除到心臟搭橋均有涉及,幾乎所有傳統的耳鼻喉、外科及婦科手術都可以借助內窺鏡攝像機來完成。


內窺鏡是目前為止醫務人員觀察人體內部病變組織方便、直接、有效的醫療器械,廣泛應用于耳鼻喉科、腹部外科、泌尿外科、肛腸外科、骨外科、胸腔心血管外科、神經外科、婦科等領域,按其成像構造和特性主要可分為硬管內窺鏡、纖維內窺鏡和電子內窺鏡。


硬管內窺鏡外鏡體通常為金屬質地,利用透鏡、棱鏡構成光學系統,實現圖像傳輸,既可以通過目鏡直接觀察,也可經光學接口與微型圖像傳感(CCD)攝像機相連,將圖像傳輸到監視器屏幕上以供觀察和診斷;與硬管內窺鏡利用光學鏡片傳輸圖像不同,纖維內窺鏡主要利用玻璃纖維光束作為導光傳像的元件,鏡頭柔軟可彎;與硬管內窺鏡中的光學接口與CCD連接不同,電子內窺鏡通過將CCD裝入內窺鏡頂部替代內鏡頭端部,用電纜替代玻璃纖維傳導圖像,直接將光信號轉化為電信號,再經過視頻處理將圖像顯示在內窺鏡攝像機監視器屏幕上。

使用內窺鏡攝像機檢查對身體有沒有損傷?

雖然胃鏡表面很光滑、管子也很軟,一般情況下是不會有任何損傷的,但是對于有病變、炎癥的地方,在肌肉的正常收縮中,鏡子通過的時候也會有摩擦,特別是食管下端有糜爛的情況下,鏡子過去,人自然的惡心肌肉收縮,就會有一些摩擦。使用內窺鏡攝像機檢查對身體有沒有損傷?

內窺鏡攝像機


如果是無痛胃鏡內窺鏡攝像機檢查的話,由于不會有吞咽、惡心時的肌肉收縮,人處于睡眠狀態,所以基本不會產生摩擦情況。如果是正常的沒有病變的情況下,由于會給氣把腸道撐開,鏡子通過很順利不會有任何影響,當然如果是非常大的糜爛和病變,就會有一些風險,但是這種十分低微的損耗在重疾面前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做內窺鏡攝像機胃鏡之前需要空腹一段時間,普通胃鏡需至少空腹6-8小時以上,無痛胃鏡因為需要麻醉,空腹時間還應相應延長,8-12小時。檢查前需要禁煙起碼一天,以免到檢查時咳嗽或是胃酸分泌過多影響檢查。保持身體健康,如果檢查前出現發熱、咳嗽、鼻塞、流涕情況時需要暫緩檢查,而且檢查前還需要明確告知既往病史及藥物過敏史。檢查當天早晨需要口服藥物(如降壓藥)者、患有嚴重心肺病、凝血機能障礙、高血壓、近期服用阿司匹林等藥物者,務必事先與醫生溝通。

內窺鏡攝像機檢查的好處是什么?

胃鏡診療采用先進的消毒隔離操作系統,電子胃鏡把冷光從口腔經食管、胃腔送達十二指腸降部,照亮食管、胃腔和十二指腸。胃鏡前端攜帶的微型攝像機,同步敏銳地攝錄下管腔內圖像。內窺鏡攝像機檢查的好處是什么?

內窺鏡攝像機


鮮明、清晰的腔內圖像動態地呈現于內窺鏡攝像機電視屏幕上,把食管、胃、十二指腸降部的粘膜病變看得清清楚楚。粘膜的充血、水腫、糜爛、潰瘍、出血、息肉、粘膜肥厚、血管走向、靜脈曲張及腔內異物都能分辨明確,并重點取像。


胃鏡下能取病變組織做病理細胞檢查,明確病變的性質,這是確診各種慢性胃炎、胃潰瘍、食管癌、胃癌的“金標準”。胃鏡下還能開展:高頻電切胃息肉;胃鏡下噴藥止血、注射止血、鈦夾止血;鏡下微小胃癌切除;鏡下微波;EMR 、ESD 、NOTES、 ERAT等高新尖的無創手術等等。胃鏡下檢查的開展顯現出優越的臨床效果,原來一些需要開腹剖胃的手術,現在胃鏡下就能完成,免去了病人開腹之苦,且費用少。這些就是內窺鏡攝像機檢查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