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圖像存儲與傳輸系統(PACS)的快速發展, 圖像識讀已從傳統的膠片和燈箱為主的硬拷貝閱讀模式向以計算機和顯示器為主的軟拷貝閱讀模式轉變。指出了軟閱讀的認知載體—— —醫用單色顯示器的性能參數(包括亮度、分辨率和對比度等)是影響放射診斷系統效能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應用ROC曲線理論可以方便地對這種影響進行定量評價, 并為選擇合適的顯示器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
醫用顯示器
一、醫用顯示器的性能參數
隨著圖像存儲與傳輸系統(PACS)的快速發展, 成像系統已從傳統的模擬化向數字化進程加速, 影像醫師閱讀影像的模式已經從傳統的硬閱讀模式向現代的軟閱讀模式過渡。軟閱讀模式下的影像診斷的認知載體——醫用單色顯示器是PACS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其性能指標的好壞對影像診斷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這些指標可分為顯示器亮度、對比度、分辨率、刷新頻率等。
二、單色醫療顯示器亮度:
亮度是用來表征顯示器發出的可見光的數量, 其物理量單位為cd/m2, 它對影像判讀有著重要影響。物體與背景的亮度差(客觀上的) 以及人眼檢測細節的能力—— —視覺靈敏度(主觀上的)是軟閱讀模式下影響影像診斷的重要因素, 前者可用“恰能分辨的亮度差JND(Just NoticeableDifferent)”來度量。分析證明, 人眼對灰階的反應并不是線性的關系, 我們眼睛對黑暗部分的反應不如對明亮部分靈敏。在一定的視覺靈敏度下, 背景亮度(Luminance)越高, 人眼能分辨的JND也越多。人眼分辨細節的能力對骨小梁結構的觀察以及細小的骨質病變的發現至關重要, 而分辨亮度差的能力對檢測肺小結節等軟組織的微小差異很關鍵。為了提升這種差異, 顯示器的亮度必須提高。但顯示器的亮度過大, 就會使醫生的眼睛疲勞, 同時會縮短顯示器的使用壽命。所以要在分辨細節、背景亮度和亮度差這3個參量之間進行綜合考慮。北美放射學會ACR規定數字化影像顯示器亮度不應低于170cd/m2, 韓國PACS協會建議亮度為250cd/m2。考慮到顯示器的亮度會隨時間而衰減, 許多專家認為, 如果亮度較正常值低10%時, 該顯示器就不應再使用。
三、單色醫療顯示器對比度:
對比度也叫動態范圍, 定義為大亮度值(全白)除以小亮度值(全黑)的比值, 可以反映出顯示器能否表現出豐富的色階和畫面層次。對比度越大則代表此顯示器越好, 因為對比度越高, 圖像的銳利程度也就越高, 圖像也就越清晰, 表現的層次感越豐富。CRT顯示器呈現真正全黑的畫面是容易做到的, 但對液晶顯示器來說則相當不容易。因為液晶顯示器的背光源是持續亮著的, 而液晶面板不可能完全阻隔光線, 總是會有一些漏光現象發生。制造商一直致力于漏光現象的改善,2007年是對比度技術突飛猛進的一年, 某些廠商已將對比度技術提高到5000∶1, 遠遠超過CRT的500∶1以上對比度的標準, 一般醫用顯示器的對比度應該不小于600∶1。
四、醫用單色顯示器刷新率:
對于醫用顯示器來說, 刷新率是個相當重要的指標。刷新速度越快, 畫面越不容易閃爍, 但即使通過了新的VESA標準的顯示器刷新頻率在85Hz以上, 此時這種閃爍的時間間隔已經很短, 但長時間盯在屏幕上仍會導致眼睛的疲勞。刷新率對于LCD顯示器的重要性就遠低于CRT顯示器了,刷新率的高低并不會使畫面閃爍。當刷新率在60Hz時, LCD顯示器就能獲得穩定的畫面, 因為像素的亮滅狀態只有在畫面內容改變時才會有所變化, 此時屏幕上的圖像就如廣告箱那樣, 燈箱里的燈發出的光通過圖案進入人眼, 人看到的圖像非常穩定, 而不閃爍, 正因為它不閃爍、零輻射, 所以更適合長時間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