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器械行業在經濟發展的新周期中表現搶眼

未來十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社會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等都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我國醫療器械行業發展將進入到快行道,公眾對醫療的需求逐漸增加,其中醫療器械的創新發展保持快速、健康的態勢,監管政策也將進一步完善。

良好的法規環境讓行業已經感受到了時代的到來,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政策方面巨大利好,行業未來發展充滿期待。

新醫改以來,從中低端醫療耗材的市場增量和器械的生產和經營企業越來越重視基層市場,已經顯現出市場的變化,依然成為趨勢。

近年來,國家陸續出臺國產醫療器械的鼓勵政策,良好的政策激勵,使國產DR等醫療器械行業備受鼓舞,發展迅猛,可以預見的是未來3~5年,一定會有一大批國產的醫用冷光源等創新醫療器械產品問世,諸多醫療行為會因為新技術和新產品的出現而改變。我們有理由相信此趨勢將會持續,且一些區域龍頭企業也會加入并購大潮,跨界并購呈上升趨勢。

醫療器械行業在經濟發展的新周期中表現搶眼。隨著國家經濟新周期的到來;政府的大部制改革,重新明確了政府各個部門的職責,各項政策對研發、注冊、采購、生產、配送、銷售、質量、代理等各個環節責任也進行了重新的定位。

政策和產業規劃引導醫療器械行業集中度提高,兼并重組整合在未來的2~3年中將加劇,集中度快速提升。隨著醫療行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推進,將進一步出清“庫存”,新的供給帶來新需求,行業將會面臨巨大變化,淘汰醫療器械僵尸批文。

國家對行業的監管愈加嚴格,不規范企業被淘汰,行業市場環境將會逐步變好;大力度的飛行檢查,肅清行業不正之風。新技術能為醫療服務機構與患者創造效率、節省費用,還能夠讓醫療器械企業在預防、診療和護理等方面發揮更廣泛的作用。

診療范圍放開非常關鍵,只要有技術和條件,基層醫療機構都可以開展

利昂醫療表示新醫改的目標很明確,分級診療制度的推行,明確強基層。

由于基本藥品制度建立,從基層開始,沒有同步全部推行,導致基層缺藥現象比較嚴重,面對耐藥形成的群體,面對患者的用藥習慣,喜歡進口、新特藥的心里,無藥可用,導致看病寧可排隊到大地方,也不愿增加麻煩到基層,導致病人流失現象比較嚴重,還有就是醫用DR等設備沒有普及到位。造成基層門庭冷落,大地方虹吸效應越來越強。

人才缺乏,留人困難重重,新醫改對基層醫療機構,側重物質投入,對人才建設投入不夠,缺醫少藥診療范圍限制,病源量不足,不能充分發揮醫務人員的才能,留人困難重重。

加強公共衛生責無旁貸,過分側重公共衛生,一些地方甚至錯誤導向,工資已經保障,可以不看病或少看病,為了完成各種公共衛生集中力量,資源錯配極大的浪費了財力和精力,醫療服務能力的不足和下降,公共衛生與診療服務不能很好的結合,反而增加了公共衛生的實施的溝通成本,造成兩張皮。

行政管控為強基層提供制度保障 行政管控主要通過行政法規政策,引導資源下沉,提高基層醫療機構財政補助力度,構建公平競爭的法制環境等。通過轉診控制,按照病譜,向基層傾斜,提高基層報銷比例,政府購買醫療服務等。

診療范圍放開非常關鍵,只要有技術和條件,基層醫療機構都可以開展,這是留住人才的關鍵。 用藥放開,讓基層有藥可用,通過用藥負面清單監管。檢查設備購置放開,只要有需求你可以購買,通過使用率和陽性率監管。

中國氣腹機等新興市場企業將成為發達市場的重要參與者

相較跨國公司,中國企業在本地有四大優勢,分別是成本、供需匹配度、市場營銷策略和政府的政策支持。

醫療技術新興市場企業的發展風口已經來到,中國的醫療技術廠商增長勢頭正在快,在市場規模大幅增加的前提下,中國醫技企業的收入也正大幅增長,增速遠高于歐美企業,并在本土市場的部分行業中戰勝或追平跨國公司。

醫療技術新興市場的風口已經來到,以中國、印度、巴西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市場規模將取得突破性增長,中國醫技企業收入正快速增長。

未來以中國醫技企業為代表的氣腹機等新興市場企業將進一步擴張成為發達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并發展成為全球市場參與者;基于本土企業的在地優勢,往往能更準確地鎖定當地市場的需求,從而提供供給;由于本土企業對中國的市場、渠道和營銷方式,尤其新鮮事物更為了解, 因而能更好地占領市場。在研發階段,政府就對本地研發提供資金支持;在注冊階段,也通過取消進口產品所享有的快速上市優待、為創新型本土產品比如國產DR提供快速審批通道等方式,鼓勵本地企業快速注冊產品。

在產業鏈上的制造、招標、報銷乃至展示等環節,本地企業也都享有優待。

醫療質量指數分值高,這意味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醫療服務可及性和質量好

醫療質量指數分值高,這意味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醫療服務可及性和質量好。

過去25年,中國是醫療事業進步幅度大的國家之一,一些經驗值得世界學習。專家認為,巨大進步的背后是方方面面的努力。成績固然可喜,但提高我國醫療服務水平仍任重道遠。

中國進步幅度位列第三,前兩名是馬爾代夫和土耳其,第四、第五名是韓國和秘魯。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中國醫療事業的蓬勃發展和明顯進步;另一方面,幫助我們了解全球醫療發展趨勢,以便更好地認清自己。

我國應對傳染病的經驗已很豐富,反應迅速,取得極大勝利。與此同時,我國還在攻克乙肝、肺結核等傳染病方面下了很大工夫。世界衛生組織對我國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另外內窺鏡攝像機有了很好的成績。針對呼吸病,20多年來,我國在呼吸系統病方面取得的進步,大家有目共睹。

利昂醫療發現來自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我國醫療衛生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在2013年達到5.6%,在187個排名國家和地區中位列117位,不及美國的零頭,也不到歐洲一些國家的一半,但投入效果卻遠超過歐美。可以想見,這樣的進步離不開方方面面的努力。多位專家共同分析了我國醫療事業飛速進步背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