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農民參加“新農合”與否的關鍵因素不是支付能力,而是參與意愿

民眾對醫療改革的焦慮和期待,歸根結底,在于醫療費用的超??焖僭鲩L已經成為當今中國嚴重的社會問題之一。醫療費用上漲幅度快于民眾收入上漲幅度的趨勢,普通民眾因“看病貴”、“看病難”而怨聲載道。

尤為重要的是,平時看起來不起眼的門診費用的上漲幅度依然很高,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初級衛生經濟可及性的下降,相當一部分低收入民眾因為沒有錢而有病不看門診。“小病扛”的后果往往就是小病拖成大病,而終因病致貧。

毫無疑問,現行的醫療體制弊端重重,進一步的改革勢在必行。談起醫改,人們的印象,一言以蔽之,就是“復雜”??雌饋砬ь^萬緒,但是,歸根結底,無非是三大板塊,即需方、供方和第三方。需方也就是醫療籌資體制或醫療保障體系,其核心是解決醫療服務誰來付費的問題;供方就是醫療服務的提供者,其核心就是各類醫療服務機構的組織和制度結構的問題;第三方基本上就是政府,其核心問題是如何以有利于全社會的方式對需方和供方進行正確的干預。

醫療保障體系的健全是新醫改關鍵中的關鍵?,F行醫療體制重重弊端的集中表現就是“看病貴”。姑且不論供方誘導需求問題普遍存在而導致醫療費用上升,在很多情況下,即使醫療服務費用和藥品價格正常,對絕大多數患病民眾來說,也構成巨大的經濟風險。醫療保障制度的首要功能就是分攤風險,當所有人面對的醫療費用風險能夠在健康人和患病者之間、在人們健康時段和生病時段分攤的時候,看病治病自然就不貴了。

醫療保障體系的二個功能是開辟了醫療服務第三方購買的可能性。利昂醫療的總工程師說當所有民眾都把看病治病的錢匯集到醫保管理者(不論其組織性質如何)手中,那么民眾在生病時就不必自行支付高額醫療費用,而醫保管理者就可以成為付費者。很顯然,掌握了強大的購買力,醫保管理者就可以運用各種手段來制約醫療服務提供者的行為,抑制醫療費用的不合理增長。

醫療保障體系如此重要,但是其發展在我國卻始終步履蹣跚,這正是我國醫療體制弊端重重的根本原因之一。中國政府開始高度重視醫療保障體系的建設。在城市地區,醫保的主體為“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有關部門無疑在過去的五年內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盡管城市職工醫療保險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在擴大覆蓋面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現行醫療設備諸如醫用DR等普及仍不夠廣,醫療保障體系的覆蓋面依然不夠廣。

我國現行醫療保障體系走向普遍覆蓋所面臨的挑戰,在城市和農村并不相同。城市現行醫保體系的主干是社會醫療保險,它所面臨的挑戰是如何調整其制度設計并且強化執行上的強制性,從而以一種漸進的方式實現普遍覆蓋。在農村,情形完全不同。新型合作醫療是一種自愿性的公立醫療保險,不可避免地會遭受逆向選擇問題的困擾,即成員年輕、身體好的家庭不愿意參合。從患病概率和成本看,農民有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客觀需求。

影響農民參加“新農合”與否的關鍵因素不是支付能力,而是參與意愿。但在不少地方,尤其是在試點初期階段,出于對財政可持續性的顧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服務包”的設計以及起付線、報銷比例和封頂線上的規定過于嚴酷,影響了保障水平,從而打擊了農民參與的積極性。而且,在現有的制度安排下,貧困地區或者同一地區中低收入的農戶相對來說從“新農合”中獲益較少,從而導致了社會不公平的問題。②在試點縣,各級政府和農村基層政權必定運用多種動員手段強力推動農民參合,但在非試點縣參合率并不高。新型合作醫療如何在維持自愿性原則的前提下突破逆向選擇的困局,乃是我國農村發展醫療保障體系所面臨的重大挑戰。

醫療設備事關醫療質量,事關患者健康和生命

利昂醫療的總工程師表示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醫療服務水平正在提高,服務的項目不斷翻新,各種設備或耗材更新換代不斷快,產品換代周期短,創新產品上市快,如X-CT,從1973年問世至今,歷經十多次更新換代,早期是4~5年一次換代,而目前僅2年就實現了換代,這一變化使我們在管理、臨床運用、維護與維修方面都面臨巨大的挑戰。

新技術和新設備大大提高了醫療水平,從20世紀下葉開始,以應用新技術新材料為標志的現代醫療器械產品,如支架、人工器官、介入手術器具、人工關節、激光手術器械、血管造影技術、起搏器、除顫器、B超、MRI(磁共振)、懸吊DRU臂DR、ct等,在推動和提高醫學臨床診斷和水平的作用上和保障醫療服務效果上越來越明顯。

醫療設備的使用量越來越大,幫助醫生進行診斷和治療的輔助功能越來越多。新技術、新設備不斷誕生,對設備的管理、學習、培訓、維護要求越來越高,要求越來越強。產品更新有利于人們健康狀況的早期甄別和病的早期診斷,有利于醫療實現人性化服務。在人類與醫療器械親密接觸的同時不免被其傷害。

現代大型醫療器械產品更新換代快,有些地方甚至出現盲目升級換代和狂熱升級換代的現象。而由于市場經濟和現行醫療體制的一些制度性弊端,決定了現行的醫療服務領域,存在不容忽視的甚至是比較嚴重的醫療器械風險。

我國對醫療器械不良事件的相關政策法規還沒有正式出臺,對醫療器械不良事件的監測工作認識還有待統一、行為有待規范。臨床一線人員對設備質量控制的認識不夠深入,緊迫性不強。認為醫療器械不良事件系非臨床因素造成,與自己沒多大關系,沒能看到不良事件同時存在多種因素,如醫療器械參數不準,同一設備使用手法不同,結果差異較大等。

醫療設備質量控制認識不清,領導、機關及工程人員缺乏對設備質控的認識,概念不清,重購置,輕管理,重使用,輕質控,對醫療器械不良事件的界定、上報不積極,強調客觀原因多,甚至推給廠家了事,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質控的重要。

醫療設備事關醫療質量,事關患者健康和生命。大量的數字、事實要求我們須高度重視醫療設備應用質量控制。

面對巨大的醫療器械市場,廠商不惜花重金用于新項目的開發與技術推廣。在繁多的醫療器械產品面前,如何確保質量性能的同時,又能提高設備性能完好,是急需解決的問題。然而在市場經濟利益的驅動下,誰又該肩負這個重任呢?

建立醫療衛生投資主體多元化、資金來源多渠道、投資方式多樣化、項目建設市場化的新機制

既然每個人都無可避免生老病死,都需要獲得基本的醫療保障,那么,無論改革路徑如何設計,都難改醫改的基本目標,實現機會均等為主,同時兼顧結果均等。利昂醫療的總工程師說,政府不僅將全民醫療保障作為一項社會福利,更作為國家制度的基本原則,即國家有義務保護社會弱者,并不斷謀求社會公正。

醫改的第三條道路,“社會主導”的理論價值,以及社會主導模式主要體現在“一大二小,三個結合”上,在籌資方面強調公共和公平的原則,政府將發揮領導作用;在供給方面強調競爭和效率的原則,市場將發揮重要作用,這些設計不可謂不盡善盡美。然而,其理論與實際結合之后的功用還有待于社會實踐的檢驗。

醫療改革涉及相關的部門有十幾個之多,他們爭議的都是和自己部門利益相關的內容。在利益的糾纏之下,各部門出臺改革政策互不協調,步調不一,并終致使目前醫療體制改革缺乏一個相關各部門都認可的改革方向和目標。不難看出,問題的關鍵不在模式本身,而在于利益均衡分配難上。

事實證明,在醫改過程中,單純依靠市場調節是行不通的。對目前的中國醫療現狀政府應該負更多的責任。醫改牽涉到多個層面,非單一的衛生部門就能勝任,須借助于政府來主導醫療體制改革,打破不合理的利益之爭格局。政府的責任在于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在醫改方面肩負籌資和分配功能,有必要干預醫療體制的完善和發展。

需要強調的一點是,以藥養醫是現行體制下的怪胎,源于政府方面除了給政策不承擔相當的責任,沒有投入足夠的資金,致使不得不自謀出路。有這樣一個例子,日前某藥房作的一次“百姓缺藥調查”發現,百姓想用卻買不到的大多是政府降過價的藥品或者價錢便宜的藥品,其中百分之70的藥品早已不生產了。在此之前的19次藥品降價中,百姓看病照樣貴,在藥店里買藥價格照樣高。

藥品降價這項“民心工程”在錯綜復雜的醫藥購銷“潛規則”面前難有作為。藥品降價斗不過“潛規則”,公關費讓降價胎死腹中,可見降價與臨床使用量之間的關聯性之強,如果沒有完善的配套措施做保障,藥品降價只能停留在歷年層面,而不能解決現實中的看病貴問題。

中國的醫療保障制度改革不能陷入純粹的模式之爭,無論是哪一種模式,也不管是怎樣一種混合,新制度終究要考慮可持續、求適度、行得通的效用。政府首要職責是推動建立一個全民醫療保障體系,并用醫療保險預付制取代現行的個人墊付制。

為從根本上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就須先解決人民的醫療保障問題。好的模式是,實行全民醫保,普及內窺鏡攝像機、氣腹機等創新設備。在經濟飛速發展的當代中國,這應該不是難題。公立非營利醫療機構是保證群眾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需求的主體,應由政府承擔責任,這就要求盡快調整公立醫療機構投入政策,增加政府向醫療衛生事業的投資。

與此同時,要建立醫療衛生投資主體多元化、資金來源多渠道、投資方式多樣化、項目建設市場化的新機制,鼓勵社會資金進入醫療領域,進而打破公立醫療機構一統天下的壟斷格局。

市場重組是一把雙刃劍

目前,各大超聲廠商都在競相開發低成本、多功能、高可靠性、易于維護、容易操作的低價位彩色超聲影像系統。由于技術進入門檻的降低,計算機技術的普遍使用,許多新公司及小公司也紛紛加入到這一類新產品的研制開發,而國內幾家醫療設備廠商也在緊鑼密鼓地研發自己的彩超產品。

市場上一定會出現多種價位適中、性能好、成像優異的彩超系統;國內品牌的加入,DR廠家的突破將打破幾乎被進口品牌完全壟斷的市場格局一一低檔超聲的戰國時代的來臨,必將促使市場重新洗牌。

市場重組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采購成本下降,更多的中小醫療機構有能力負擔起彩超,這無疑也給廣大的患者帶來了更好的診斷效果。然而,市場價格的下降同時也會給廠商帶來壓力,雖說市場總量增加了,但競爭環境變得更復雜,可以說,只有那些懂得如何降低生產成本和控制運營成本的廠商,才能在這個市場生存下來。

在中國設廠生產無疑是降低生產成本的必由之路,多數外資廠商已在中國建立了生產基地,個別廠商從根本上來控制成本。元器件采購本土化也進一步在成本控制方面幫了忙,在這一點上,本國產品可以說是占盡優勢。而就運營成本控制來說,如何建立行之可靠的分銷模式甚為關鍵,運用物流控制系統來幫助降低成本和提效率,必將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同時,系統裝機遍布全國各地,如何在控制運營成本的同時保持一個良好的售后服務系統可以說是困擾各超聲廠商的大難題。

總之,誰先準備好,誰的產品過得硬,誰就有可能像利昂醫療一樣成為這場重組的先行者。市場的主動權通常會掌握在那些先行者的手中,誰掌握了主動權,誰就有了生存下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