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再生醫學材料研發存在缺乏創新理論與關鍵技術

要培育參與國際競爭的創新團隊與戰略性科學家隊伍,建議成立“中國再生醫學創新與產業發展聯盟”。

近日,在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2018科技周開幕式上,南京利昂醫療的總工程師了解到。

據介紹,再生醫學產品涉及生物材料、干細胞、活性因子、組織工程構建技術、創建新技術新產品(氣腹機等國產創新新產品)體系等多個方面。通過企業研發、臨床試驗與監管,在可靠性獲得客觀評價后,得以將再生工程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方法轉化應用于人體,整個過程十分復雜,涉及的領域眾多。

目前國內再生醫學材料研發存在缺乏創新理論與關鍵技術,大部分跟蹤國外研究;科學研究向臨床轉化嚴重不足,形成產品有限,臨床使用的醫用生物材料中,國外產品占到了百分之70以上份額。

對此,建議,國家應加大對再生醫學研發和轉化的投入;制定統一的技術標準,完善監督和監管機制;成立專家委員會幫助政府管理部門決策,以院士、人大代表建議等方式推進完善立法程序、監管程序。

醫學檢驗室所需醫療設備清單一覽

國家對醫學檢驗室有什么樣的基本要求?醫療器械企業想要做醫學檢驗室的生意,又該從何種設備著手呢? 利昂醫療的總工程師就帶著大家一起來看看國家衛計委印發《醫學檢驗實驗室基本標準(試行)》和《醫學檢驗實驗室管理規范(試行)》,就開展醫學檢驗實驗室設置工作提出具體要求。

醫學檢驗室所需醫療設備清單一覽——

依據《醫學檢驗實驗室基本標準(試行)》,醫學檢驗室的科室設置應包括:臨床血液與體液檢驗、臨床化學檢驗、臨床檢驗、臨床微生物檢驗、臨床細胞分子遺傳學和臨床病理等。有病案信息、試劑、質量管理等專門部門或專職人員,以及輔助檢查部門和供應室(可以設置也可以委托其他醫療機構承擔相應的服務)。

而醫學檢驗室的設備配置,應包括基本設備、病理診斷設備、信息化設備三部分。

(一)基本設備。

包括冰箱、離心機、加樣器、壓力蒸汽等基本設備,應當與所開展的檢驗項目和工作量相適應。

所有檢驗設備,如生化類分析儀、血細胞分析儀、尿液分析儀、酶標儀、發光分析儀和鑒定儀、核酸類分析儀、質譜色譜分析儀等檢驗設備應符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公布的醫療器械管理相關要求。

(二)病理診斷設備。

離心機、加樣器、標本柜、切片柜、蠟塊柜、大體攝影裝置、數字切片系統、光學顯微鏡、醫用內窺鏡設備等常規設備配置數量要與業務量相適應。

至少有一臺5人以上共覽顯微鏡。

配置相應數量的分子病理診斷和技術設備,如PCR室及相應設備、核酸提取設備、分子雜交儀、低溫離心機、熒光顯微鏡等。

病理設備包括密閉式全自動脫水機、蠟塊包埋機、HE全自動染色機、攤片機、石蠟切片機、自動液基/薄層細胞制片設備、冰凍切片機(可選)等,病理設備需有“國食藥監械”級別的醫療器械注冊號。

(三)信息化設備。

具備信息報送和傳輸功能的網絡計算機等設備,標本管理、報告管理等信息管理系統。

醫學檢驗實驗室屬于單獨設置的醫療機構,為獨立法人單位,獨立承擔相應法律責任,由省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設置審批,并鼓勵其形成連鎖化、集團化發展。

文件鼓勵建立協作關系,及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供檢查檢驗服務。

文件還指出,設置醫學檢驗實驗室等醫療機構對于實現區域醫療資源共享,提升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推進分級診療具有重要作用。

也就是說,衛計委文件中的基本標準和規范針對的是作為“獨立法人”存在的醫學檢驗實驗室,也即第三方醫療機構,而非現有公立醫療機構的檢驗科室,或者外包科室。

同時,衛計委這一文件,實際上為實行“區域內醫療機構間的檢驗結果互認”提供了技術和法規上的保障。

雖然就目前來看,各地新批準設置的醫學檢驗室以企業或社會資本投建居多。

總而言之,檢驗科的獨立,對分級診療的推進,將具有長遠影響。

行業未來在設備領域的一些關鍵零部件和核心技術領域還要不斷尋求突破

醫療器械、藥品和醫療服務并稱為醫療行業的三駕馬車。從國家政策推進程度看,目前醫療器械行業正迎來罕見的政策密集“推進期”。國內醫療器械市場進入發展期,但核心技術與服務依然是企業的發展痛點。

醫療器械市場前景廣闊。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市場分析報告》顯示,目前我國醫療器械總產值在世界醫療器械市場上的份額超過了百分之5,預計到2021年中國醫療器械總產值將接近5000億元。國內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的公司中,主營業務為醫療器械的一共有35家,在港交所上市的有8家,共計43家。面對如此巨大的一個產業,市場競爭日益激烈。

醫療器械行業政策紅利不斷。

相關部委鼓勵支持醫療器械產業發展的政策文件已發布18個,如《醫療器械注冊管理辦法》、《體外診斷試劑注冊管理辦法》、《醫療器械說明書和標簽管理規定》等等,特別是2014年6月實施的新版《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簡稱“新版《條例》”)的發布,在一定程度上對醫療器械行業實現了政策松綁,有望助推國內醫療器械產業發展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種種跡象表明,政府希望在醫療器械領域推進“國產化”進程。

國家工信部公布的《關于印發制造業創新中心等5大工程實施指南的通知》中,高性能醫療器械為五大工程中的裝備創新工程中11個領域之一。更是說明了醫療設備國產化成為了政府的發力點。

促布局醫療器械市場的速度。

國內醫療器械市場長期被外資壟斷的局面開始發生轉變。我國的醫學裝備產業已經步入黃金發展時代,行業發展將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包括南京利昂醫療等企業加速進入醫療設備市場。預計到2020年,醫療設備市場規模將突破8000億元。龐大的市場規模吸引國內眾多企業紛紛布局醫療器械。

在相關利好政策下,國產醫療器械市場發展可期。行業未來在設備領域的一些關鍵零部件和核心技術領域(國產DR)還要不斷尋求突破。核心技術以及售后服務依然是各醫療機構關注,同時也是國內企業需要克服的難點。

不經歷彩虹怎能見陽光,關稅下調造成沖擊或許不可避免

30余種醫療器械產品進口關稅下調,甚至不少在未來3年或5年降至零。一時間,引發了對中國醫療器械產業的擔憂,普遍認為國內醫療器械企業更加難以向中高層次市場發展,整個行業或面臨難關。

但不經歷彩虹怎能見陽光,關稅下調造成沖擊或許不可避免,然而激烈的市場競爭,才能讓我國醫療器械企業成長壯大。

這點來說,關稅下調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而且政策力推醫療設備國產化,鼓勵國內企業往中高層次市場發展。在政策推動下,醫療器械企業技術含量(如內窺鏡攝像機等創新設備)有望大幅提升,創新意識不斷加強。關稅調整也降低了核心元件價格,對國產醫療器械企業研發中高層次產品有著一定作用,畢竟研發核心技術離不開核心元件。 另外,中高層次醫療器械進口產品普遍價格高昂,對有需求的患者來說,即便關稅降為零依然難以承受,這無疑意味著國內醫療器械企業有著足夠的市場需求與增長空間。 只不過醫療器械企業過于集中在中低端產品,產業發展起步晚,導致市場競爭力相對薄弱。同時,醫療機構“崇洋”積習難改,如一些質高價廉的國產醫療器械產品,能出口發達國家反而進不了國內,信任度之低可想而知。 所以,無論是政策,還是市場,都希望國內企業能夠突破中高層次市場長期被國外企業壟斷局面。 資本對醫療器械行業同樣看好,因后者已連續多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利昂醫療統計,工業產值增長,銷售收入增長,并且,增長強勁。 除了增長趨勢明顯,風險小、利潤高也是資本看好醫療器械產業的一大原因。醫療器械只要具備了足夠的核心技術,失敗的風險是很低的,而且后期的成本主要在耗材上,有著很大的利潤空間。 更關鍵的是,醫療器械行業投資周期短、資金需求量小,相當符合資本的胃口。隨著資本的介入,國產醫療器械發展有望加速,并打破外企壟斷局面。 在此之前,國產醫療器械還需繼續填補進口器械的市場,并潛心研發提高自身技術實力,從而邁入發展的黃金十年,未來20年有望成為全球醫療器械市場的一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