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萬物互聯的能力、實現數據收集、處理、分析的能力

利昂醫療的總工程師看到很多醫療行業覆蓋越來越大,想想大致兩個原因。

1、 經濟性:貴重、復雜的醫療設備(內窺鏡攝像機懸吊DR等)、人才、一些特殊的診療技術是資源。把資源集中起來使用是效率的方式。

2、 業務溝通:由于現在基礎是各個業務環節的信息交換,護理、醫療、醫技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多,手段也要求高時效性,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所以設計者們也盡量減少“動線”的距離。

互聯網、移動醫療、物聯網等代表的信息技術力量和鼓勵第三方服務、醫生多點執業、分級診療、商業醫保等醫改政策力量顛覆。

信息技術在顛覆傳統模式。

掛號網已經把診前預約、掛號的功能剝離出。

政策也在摧毀傳統的模式。

原來緊耦合的執業模式變成多對多的雙向選擇。隨著第三方質控、認證力量的崛起。在市場放開后,第三方檢驗、檢查機構、物業管理、等等非核心功能都可能變成決策者的可選項,而在競爭壓力下,院長們不得不反復掂量外包的性價比、質量與自建的成本效益。明顯的例子,醫藥分開后,藥房占地方、占人員編制又不產生效益變得很不劃算。不再是等你來看病、做越多檢查越好,而是盡量讓你不得病,減少不必要的檢查。

未來醫療服務模式是什么樣的?

在信息技術和醫改政策的雙重力量下,傳統診療模式在被顛覆,那么,未來的業務模式會是什么樣子?什么人能夠幸存下來?

未來醫療服務模式將有兩個特點:分布式和數據化。未來的醫療服務將是分布式的。

未來的醫療服務也是數據化的。患者在隨時隨地產生大量的數據,醫生的診斷更加基于循證醫學和用數字說話,而非依賴個人經驗。甚至像沃森的應用可能逐步代替醫生在診斷過程的角色,讓醫護人員有更多精力花在面對面的診療工作上。

能夠在這個顛覆過程中幸存下來并借用變革過程獲得發展機遇的選擇了正確戰略。先是開放式戰略。

其次,是重視信息化建設。未來的業務基礎是信息交換,核心是診療服務能力。在這種環境下能夠實現萬物互聯的能力、實現數據收集、處理、分析的能力。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患上糖尿病,以往老年人易患的糖尿病,呈現出低齡化趨勢

11月14日是聯合國糖尿病日。南京利昂醫療的總工程師表示,由于缺少運動、飲食不合理等原因,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患上糖尿病,以往老年人易患的糖尿病,呈現出低齡化趨勢。

過去糖尿病患者以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居多,如今20歲至30歲的年輕患者越來越普遍。從近些年門診來看,糖尿病發病率上升,且低齡化明顯,身體有不適要及時去看,早期利用醫用內窺鏡等設備能很好解決。。

這與年輕群體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當越來越多的上班族習慣于辦公室久坐,出行乘車而非步行,體力活動大為減少的時候,糖尿病就會向這些缺乏運動以及有不良生活習慣的人群靠近。

糖尿病主要是由于體內胰島素缺乏造成的。飲食結構不合理是年輕人患糖尿病的另一重要原因。年輕人偏愛各類經過加工的甜食,還有葡萄糖、果糖及蔗糖等單糖類食物,這容易引起血脂、血糖升高,增加了患糖尿病的風險。

預防糖尿病的好方法就是管住嘴、邁開腿。首先要控制總熱量的攝入,調整飲食結構,堅持“主食為主、副食為輔”,多食用粗糧等熱量較低的食物;其次是加強體育運動,增加胰島素的適應性,并讓自己保持理想體重。

鼓勵國產(如國產DR等)替代進口先會在基層獲得政策扶持

1、器械和耗材兩票制時代來臨——

耗材兩票制會在更多藥品兩票制實施較成熟地區跟進施行,器械和耗材兩票制時代來臨,全國已有的藥械四大采購聯盟將首先對耗材實施系列降價,聯盟地區內的二次議價將興起,而各城市的耗材占比將會成為下步嚴控趨勢。

2、“普通”器械遭淘汰——

鼓勵國產(如國產DR等)替代進口先會在基層獲得政策扶持,但上市和準入趨嚴,大量竟爭性耗材、器械和未有明確效果的藥械類產品會迎來大量淘汰,但也將會有更多產品進入統一醫保。

3、不同醫保支付價控費——

隨著關口的到來,已放棄評價的大量仿制化藥會主動退出市場,但經一致性評價后,同質同價會成為國策,各省落地實施后雖有變化但執行國家政策的主基調不會動。

4、低價藥政策放寬——

利昂醫療的總工程師了解到2018年起隨著降價的持續,大量大普類化藥產品會因此進入低價藥行業,廠家在持續降價前放棄此類產品生產轉向贏利性產品,迫使各地進一步放寬低價藥政策,以避免用藥荒的出現。

5、目錄調整至白名單模式——

國家至各省將會調至白名單模式,大可能是在經歷一年一調的短暫時期后,進入兩年一調模式,有進有出。

6、醫生執業聯合體出現——

自2018年下半年起,醫生從體制內的多點執業試點,將走向自由執業時代,醫生經紀人這一新職業將順勢而生,脫離體制干涉后的醫生執業聯合體模式出現。

7、醫藥商業龍頭與地方龍頭合作分市場——

隨著兩票制推進,2018-2020年國營背景的商業流通企業進入跑馬圈地時期,在與當地經兩票制后留存下來的地方商業頭激烈竟爭,進入戰略合作。

8、直營+推廣外包——

隨著醫藥代表備案制的實施,大部分企業將會走向直營與推廣外包兩種形態共存模式,以此解決市場控制和財務風險問題,更多的合作創新模式將會涌現,但廠家與部分原轉型后的代理將進入同持批文、合伙共建時代。

9、這些藥代大漲薪——

代表備案制的實施將大量淘汰原不具備合規化推廣的普通醫藥代表,代表隊伍不再人滿為患,但具備合規推廣能力的代表將成為人才,薪資看漲的同時,為減輕人資成本和多渠道影響醫生,數字化營銷從外企走入民企,但如何不止停留在醫學信息交換,而能幫助到醫生更好與患者交流,以此累積患者源成為吸引醫生關注的重器,企業出于此將長遠考慮籌建自有平臺或出資控股,以此更好的迎合目標醫生個性化和需求。

10、學術策劃一將難求——
在產品仿制數量走低,臨床準入門檻越嚴厲的大環境影響下,老產品的二次定位、開發和擬上市產品的學術性策劃需求愈趨迫切,產品學術性定位、策劃外包模式走入市場,研發和精于學術策劃的人才需求走高,一將難求。

醫改強基層關鍵在于放開與搞活

醫改強基層關鍵在于放開與搞活。利昂醫療表示新醫改的目標很明確,分級診療制度的推行,明確強基層,但是回顧新醫改以來行政導向的強基層舉措,效果并不盡人意,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反而下降,關鍵在于沒有充分利用市場機制,行政管控下沒有充分放開搞活。

一、基層醫療服務能力下降原因分析

主要是體制性因素制約,導致行政效率不高。

1、收支兩條線障,積極性下降 一些地方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或者準公務員工資待遇,由于行業工作彈性較大的特點,績效工資激勵不到位,基本保障了,反正干多干少一個樣,差不了多少績效,工作積極性反而下降 。完全采取事業單位管理辦法,不符合醫療行業特點。

2、診療范圍限制,風險規避鑒于醫患關系緊張,醫療秩序失范,醫療風險大增,由于基層診療范圍受到嚴格的限制,導致很多可以在基層解決的病,向上轉診,導致病人就醫不方便比較麻煩,造成醫療服務能力下降。在沒有工資保障的前提下,為了生存還可以冒一些超范圍執業風險,有了基本工資保障,風險承擔下降。

3、基本藥品限制,病人流失,由于基本藥品制度建立,從基層開始,沒有同步全部推行,導致基層缺藥現象比較嚴重,面對耐藥形成的群體,面對患者的用藥習慣,喜歡進口、新特藥的心里,無藥可用,導致看病寧可排隊到大地方,也不愿增加麻煩到基層,導致病人流失現象比較嚴重,還有就是醫用DR等設備沒有普及到位。造成基層門庭冷落,大地方虹吸效應越來越強。

4、醫保基金控制,導致推諉病人醫保及新農合支付預算及次均費用水平控制,導致基層醫療機構因為費用,向上級推諉病人,長此以往病人流向上級,引發虹吸效應。

5、人才缺乏,留人困難重重,新醫改對基層醫療機構,側重物質投入,對人才建設投入不夠,缺醫少藥診療范圍限制,病源量不足,不能充分發揮醫務人員的才能,留人困難重重。

6、過分側重公衛,忽視診療服務。加強公共衛生責無旁貸,過分側重公共衛生,一些地方甚至錯誤導向,工資已經保障,可以不看病或少看病,為了完成各種公共衛生集中力量,資源錯配極大的浪費了財力和精力,醫療服務能力的不足和下降,公共衛生與診療服務不能很好的結合,反而增加了公共衛生的實施的溝通成本,造成兩張皮。

7、行政管控過度,市場機制缺位,新醫改對基層醫療機構,行政管控過度,實行準公務員管理,無形中剝奪基層醫療機構的事業法人自主權,無法實現政事分開,管辦分開。行政管控過度,造成基層運轉機制不靈活,效率較低。

二、強基層為何需要放開與搞活

分級診療制度的推行,面對目前基層醫療機構存在的問題,如何做到強基層的目標,須實行行政管控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放開搞活是較好的選項,才能糾正行政效率不高現象。

1、行政管控為強基層提供制度保障 行政管控主要通過行政法規政策,引導資源下沉,提高基層醫療機構財政補助力度,構建公平競爭的法制環境等。通過轉診控制,按照病譜,向基層傾斜,提高基層報銷比例,政府購買醫療服務等。

2、放開為強基層提供支持,放開主要包括,審批放開、診療范圍放開、用藥放開、檢查設備購置放開等。鼓勵社會力量及醫生大力舉辦診所,取消審批前饋控制,加強監管,不鼓勵舉辦大型醫療機構,防止推動醫療機構成本困難,推動看病貴。診療范圍放開非常關鍵,只要有技術和條件,基層醫療機構都可以開展,這是留住人才的關鍵。 用藥放開,讓基層有藥可用,通過用藥負面清單監管。檢查設備購置放開,只要有需求你可以購買,通過使用率和陽性率監管。

3、搞活是效率的法寶,通過行政管控導向,通過放開,借助市場力量,才能搞活強基層這盤棋,才能降低單一行政導向低效率,事與愿違的現象。充分發揮社會資源辦基層醫療機構的積極性,政府做市場力量不愿意做的事情,市場力量達不到的地方,一般情況下鄉鎮、縣城、城市不需要一個模式須行政配置基層醫療機構,造成業務量不足,效率不高財政負擔加大,都完全可以放開,讓社會力量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