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出臺一系列鼓勵科技創新的利好政策,為推動創新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動力

從一張白紙起步,我國的藥械研發生產自改革開放后逐步走上快車道,近年來快速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改革開放初期,醫藥產業迫切需要更新換代,企業與科研院所的合作逐漸緊密,一批新藥研制出來并順利上市。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醫療機構才逐漸裝備CT、磁共振等設備,而PET-CT等大型設備的配備使用不足20年。

如今,我國醫療設備的裝備情況不可同日而語。自2016年年底開始,我國醫療設備資產總值占固定資產總值的比例已經超過百分之50。隨著裝備水平和技術含量的大幅提升,醫療服務水平有了質的飛躍。心臟支架、內窺鏡攝像機、腦起搏器、微創外科等醫療設備的出現,為很多病提供了全新的治療手段。

改革開放也為醫療設備民族產業提供了加速發展的機遇。此前,我國沒有多少醫療設備企業,幾乎清一色進口產品。經過40年的學習、積累與發展,國產醫療設備已經在基層普及,并開始進入大型,但我們要正視自己在核心技術、技術及產業等方面的不足,一步一個腳印地追趕。

經過改革開放后大約10年的積累,我國醫療設備行業開始進入技術型產品的研發生產階段;之后30年,在資金、人才等方面給予科技創新企業諸多優惠政策,如今某些國產醫療設備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已經超越進口品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先后涌現出南京利昂醫療等一批醫療設備高科技企業,產品線逐漸從基礎設備向高層次設備覆蓋。中國醫學裝備協會副理事長王東升表示,我國生產的低中端醫療設備,性能和品質與進口產品相比已無明顯差別,甚至某些方面的表現優于進口產品;在高層次設備領域,已有多家企業推出多款產品,正在接受臨床檢驗;但高能放療設備等部分技術更為復雜的前沿高層次產品,尚不能實現國產。

近年來,我國出臺一系列鼓勵科技創新的利好政策,為推動創新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