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醫保和醫療供方的互動,推動“三醫聯動”改革的切實發展
科學合理的籌資機制它直接關系到該制度的平穩運行和醫療保障待遇水平的可持續。醫保制度的建設就是要建立多方籌資、合理分攤、財政補貼、動態增長的籌資機制,通過適度的籌資水平、適度的保障水平,實現較高的資金使用效率和較低的基金運行風險。但是,目前的籌資體系還面臨一些挑戰。
一,人口老齡化影響了籌資的可持續性。當前,我國醫保籌資可持續面臨的主要挑戰,來自于人口老齡化對籌資能力的限制。老齡化程度越高,繳費人群越少,享受待遇人員越多,因老年人易患病而導致醫療費用平均水平提高。
二,籌資標準缺乏動態的調整機制。醫保籌資受到經濟和社會大環境的影響,要實現醫保籌資的目標須使醫保籌資機制及時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但當前我國醫保籌資機制動態性不足,缺乏建立在科學的動態調整機制基礎上的籌資體系,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醫保籌資的可持續性。 第三,職工醫保面臨巨大壓力。對于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在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發展階段后,國民經濟增長放緩,職工工資增長也將減速,因此,按工資比例收取的基金收入的增幅也將下降。同時,由于我國已進入全民醫保時代,醫保的擴面已無空間,由擴面牽動的基金收入的效應也將微乎其微。而基金支出由于受到醫療費用、進一步釋放的醫療服務需求、人口老齡化加速等因素的影響,預計短時期內其增幅將不低于以往。而且,職工退休比例逐年下降,根據醫保政策,退休人員不繳納保費,但其醫療需求和衛生服務利用卻遠高于職工,基金收入減少、支出增加的趨勢將越來越明顯。可以看出,醫保基金仍存在虧空的風險。
第四,城鎮居民醫保過度依賴財政投入,基金運行風險加劇。目前,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對財政補貼的依賴程度很高,基金收入的增長模式幾乎全部來自財政補貼規模擴張。政府的衛生投入金額持續增加,但投入增速已呈現放緩趨勢,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 筆者建議,拓寬籌資渠道,立法保障醫保基金的穩定來源;加大政府投入,合理劃分責任;統籌考慮收入水平與醫療服務需求,合理確定醫保籌資標準;創新繳費方式,逐步提高統籌層次;完善財務模式,調整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個人賬戶設計;通盤考慮各層面的組合效應,系統優化籌資機制設計;提高老年人籌資責任,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充分考慮退休人員客觀存在的衛生需要和衛生服務利用,普及醫用DR設備等,建立與老齡化社會加速發展相適應的科學合理的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籌資政策。 挖掘支付方式激勵效用。在受益人群不斷擴大、待遇水平不斷提高、醫療費用上漲較快的情況下,我國的醫保制度始終保持平穩運行,其中說明醫保支付制度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然而,一直在大力推行的醫保支付方式改革也出現了阻力。
激勵機制缺乏,改革效果難達預期。國內實踐中對支付方式的內涵理解,與國際推行的標準支付方式內涵存在差異,導致其中所蘊含的激勵機制不能充分發揮,從而影響支付方式改革的效果實現。比如,在我國支付方式改革中所采用的按人頭付費、按床日付費、按病種付費甚至總額預付,與標準支付方式存在一個重要的激勵差異:標準支付方式強調對供方的結余留用,而我國支付方式改革中幾乎沒有這一激勵,使得供方難以從降低成本中獲益,從而影響了支付方式改革效果。
支付方式改革中缺乏醫保和供方的互動。從城市地區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的實踐來看,醫保部門推動改革的主要動力源自于對醫保基金收支平衡的壓力。醫療機構雖然已經在如DRGs等技術上先期形成了較為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但在較長的時間內均沒有與醫保形成支付方式改革上的互動。醫保部門和醫療服務供方在支付方式上所聚焦的利益點不一致,導致兩者較難就支付方式的改革達成一致。目前,在我國絕大多數省份,新農合已經交由人社部門統一整合管理,未來如果沒有良好的機制來協調醫保與供方的關系,可預期的是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取得效果依然有漫長的道路要走。
利昂醫療的總工程師認為,需推動形成對支付方式內涵的共識,建立標準意義上的支付方式;通過建立混合支付方式,發揮各類支付方式的優勢、遏制其劣勢;進一步拓寬支付方式改革的覆蓋面;加強醫保和醫療供方的互動,推動“三醫聯動”改革的切實發展。